跨學科如何合作: 共構的願景與模式
2021/6/9 分類:教學議題 作者:范雅筑 Sonya Fan 點閱次數:3813
有人說,只要聽過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就能體會「三日繞樑,不絕於耳」的悸動。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堪稱天籟美聲,每當布農族人肩併肩圍繞成象徵圓滿的隊形,祈求來年豐收時,他們便會一同吟唱,八部合音的過程、鳴唱和諧與否, 則決定了來年小米是否能有好收成。因此,布農族人在唱和時,會用心、用耳、用感覺,一起讓共鳴臻至完美的境界。然而一個好的跨學科課程發展,在我看來,亦猶如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然而要和不同學科的老師,合作發展出跨學科的課 程,著實是一大挑戰,卻也不是沒有可能。我認為第一要能發展出跨學科的共同願景,接著要檢視學科的教學需求考量,才能發展出學科間教師的合作方式。以下探討這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跨學科的共同願景
找出對跨領域共備或 CLIL 感興趣的英語老師或學科教師,形成一個共備社群,一同建構出跨領域課程發展或 CLIL 的共同願景。如果在您服務的學校找不出一整個小組的人選,不妨試著發起區域性的跨校共備,不同學校的老師合作,可能會激盪出更多火花。在這個階段中,老師們可能會有某種程度的不熟悉、膽怯,討論也可能混亂或沒有焦點,也可能花費超過預期的時間,但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退縮,因為這是很自然且必經的過程。事實上,這種由下而上如產婆式的討論 或發想,所產生出對課程的想法與期待,正是我們反思自身教育理念、教育哲學的絕佳時機,到底「教育的目標是甚麼?」、「學生需要的是甚 麼?」、「每個學生需要的都一樣嗎?」、「甚 麼知識才有價值?」,如果您和社群夥伴在討論 中觸碰到這些問題,那我要恭喜您,因為您即將 和這些夥伴開啟最有意義的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獲益的會是您的學生,再加上「您自己」!
接下來,試著和伙伴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 我們理想的跨學科課是什麼樣貌?要如何建構?
2. 在這個理想的跨學科課程中,我們希望學生和老師達到什麼目標?
要好好回答這兩個問題並不簡單。老師們可以利用各種技巧,像是點子銀行、腦力激盪、心智圖等等的策略,彙集想法建立共識,再來排出優先順序。老師也可以兩兩一組,用便利貼完成九個「我想要……」的句子,然後排成九宮格, 來激盪出跨學科共構願景:
素養轉化於 CLIL 教學中具體的行為表現
依照總綱對於素養的說明,領域或科目的學 習重點需能展現該領域或科目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而學習表現是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概念, 學習表現重視認知歷程、情意與技能之學習。根據上述目標,在課程發展上我們應該要期待學生 有以下「表現」,才能證明學生在核心素養上培養的情形。
在此階段老師們共構出的想法,是共備的終極目標,這樣的終極目標是長期的遠景,可以被放置在各階段實踐,有階段性也有連續性,例如 「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或是「建立學生使用英文的自信心」,是這個階段所發展出的目標不是規定,這樣的目標直接反應出教師社群中,共同的教育價值和信念。
接著老師們可以成對或是分成小組,去看其他老師討論貼出來的九宮格,開始討論並針對內容達成共識,例如把最認同的便利貼放在第一 個位置,接下來的兩個放在第二個位置,依此類推,讓九宮格變成一個鑽石。這個活動為教師社 群提供了達成共識的機會,也可以挑戰有遠見的陳述,同時產出未來努力目標的優先順序。將九宮格變成鑽石的示意圖如下: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願景活動,共構出終極目標的優先目標,這樣的目標會有長期的和首要的,當然終極目標也可能或需要隨著時間改變, 但初期共構出這些目標,能提供集體的跨領域共備或 CLIL 願景,這將引導其餘階段。例如,如果目標是鼓勵學習者談論和使用 CLIL 語言進行車輛 結構的學習,那麼我們就不會往語言賞析的角度去,同時也不會考慮以浸潤式的方式長期讓學生吸收、理解語文。我們反而需要從理論開始進行務實的分析,從學習目標、課程設計、任務類型 和評量這些向度上討論: 1. 學生需要哪種語言?
2. 要設計哪些口說任務?
3. 任務要求為何?
4. 哪些任務能鼓勵對話發展?
5. 如果我們要求學生討論,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語 言能力?
6. 如果沒有,什麼樣的鷹架會對他們有幫助?
7. 任務要求對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是否合適?
8. 學習者是否真的必須以互動完成這些任務?
諸如此類的問題會在課程設計階段,被跨領 域的教師們大量的討論。當我們對於這些教學問 題有更多的討論,教學的品質會快速的提升,您 也會大量的發展出各種教學的策略,以達到最有 效的結果。如果您是跨領域教師專業社群的召集 人,在社群召集的前中後,不妨帶著大家想想以 下問題:
1. 誰會是跨領域教師專業社群所需的主要參與者?
2. 我們如何交流和分享想法?
3. 我們對 CLIL 有共同的願景嗎?如果有,那是什麼?如果沒有,我們該如何共構出來?
4. 我們理想中的 CLIL 教室是什麼?它會是什麼樣貌?
5. 在理想的環境中,我們希望 CLIL 的學生和老師 能做到什麼才叫做「學會」?
6. 我們是否實現了由團隊共創並優先排序的願景?
隨著實踐,共構的願景可以且確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我們也都必須理解,跨領域的共備或 CLIL 課程的發展,是一個動態且反覆的過程,可 能隨著階段的發展而改變,需要更多深沉的反思 和回顧。
第二階段:找出學科間教師的合作方式,考量學科的教學需求
接下來,教師專業社群的召集人需要發展出 一個合作的模式,邀請學科老師說出以自己的學科角度所看到的教學需求,例如: • 身為地理老師,我們想讓教學單元從不同角度探索課程內容。或許從墨西哥的一個地理人文單元開始,教這個單元也可以連結西班牙語, 教學生利用西班牙語的資源,會帶給學生更多不同的經驗。
• 技職學校強調外語技能,所以我們希望把重點 放在發展一個整合外語技能的餐飲課程。我們 想用英語和義大利語教授餐飲課程。在我們學 校把重點放在跨學科專案上,英語老師和學科 老師都參與設計課程。我們想研究生態議題、 公平貿易和永續等等概念。我們也想用網路開 展出這個課程的國際交流機會。
• 我們希望使語言學習更加活潑生動,讓年輕的學生喜愛,想讓學生比較各國的飲食。 由此可見每個跨領域的學科發展,都有自己需要考量的各種因素,也因此能發展出獨一無二 的信念與 CLIL 運作模式,這反映了現今社會的多元性,當老師們都能以多元且包容的角度進行合作,才能帶領學生看到世界、文化、語言、思 考、飲食、活動等等的多元性。
在學科間教師的合作方式,考量學科的教學需求階段的前中後,不妨帶著老師們思考以下問題:
1. 身為老師,我們在社群中如何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技能?
2. 我是否為跨領域教師社群提供了足夠的支持? 我用何種方式展現我的支持?
3. 哪些人參與了教學和學習?學科老師?語言老師?學校行政?職員?還是以上所有人?
4. 包含上述這些參與者所建構出的跨領域專業社群,能做些甚麼?例如能牽涉到哪些學科、概 念、主題和語言?哪些學生?運用在哪門課程 中?
5. 我們發展出的主題或課程,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有何影響?
6. 我們的跨領域 CLIL 課程的導向是什麼?是語言、概念、還是在地的特色?
7. 我們的終極目標如何影響我們發展的跨領域 CLIL 課程?
8. 我們發展的跨領域 CLIL 課程如何和社區產生連 結?
9. 社群中的成員是否就目前脈絡與面臨到的限制,達成一致的意見與態度?
回到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學科間教師合作的 這兩個階段就是合音的開始,先有頭目用身心靈 感受,找出在此次脈絡中適合起頭的根音,然後等待群組中其他成員慢慢加進來,以五度、四度 為中心作出和聲。這段時間非常微妙,頭目會不 斷的調整,慢慢提高根音,所有族人也會隨著根 音的變化,一起提高和聲。如果您的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已經開始這兩個階段,請好好享受此階段加入專業社群的興奮感,形塑共同目標的哲思與反思,以及被接納並共同努力的美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