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2011/7/5 分類:教學議題 作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陳秋蘭教授 點閱次數:304259
閱讀能力為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普遍受到政府及社會多方的關注,學校及家長無不希望能藉由培養學童的閱讀習慣來提升整體的學習成效。許多學者及教師發現,語文及學習能力較佳的學生多半有閱讀的習慣,在升學考試中能在英文作文項目取得高分的學生,多半從小便養成閱讀英文故事或小說的興趣。在國外的學校常推動的閱讀活動包括DEAR (drop everything and read), SSR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這些活動的用意是在提醒老師及學生人人都需要每天撥空閱讀,因此特定一個全校閱讀時間(是五分鐘或十分鐘)。在國內天下雜誌幾年前也曾推動每日晨讀十分鐘的活動,期望能帶動社會及各級學校環境的讀書風氣,以建立學童的閱讀興趣以及學習能力。閱讀其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閱讀書報吸取資訊,偶而也會做休閒性閱讀來放鬆自我。但對學生而言,閱讀常與背書或考試劃上等號,因此英語閱讀成為很多學生的惡夢。英語閱讀真的有那麼難嗎?老師們該如何教方能提昇學生閱讀興趣呢?
老師們也許可以嘗試教學生一些常用的閱讀技巧,如預測、快速瀏覽、概述重點等。例如:課堂上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依標題預測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文章,說出文章大意,或讓學生快速掃讀文章,找出某一個特定的訊息,如文章中人物的名字、事件發生的時間或地點等等。這樣的閱讀引導可以讓學生快速讀過文章,避免逐字不漏的閱讀,及不斷查生字的閱讀習慣。此外,老師還可以先問學生問題,再讓學生細讀內容找出答案,如此學生閱讀時較能聚焦,也較容易抓住文章大意。對於英語程度較好的學生,老師可以進一步請他們寫下一些問題,如利用疑問詞what, who, when, where等提出與內容細節有關的問題,或以why, how的問句提出需推敲思考的問題。這樣的閱讀討論及提問的活動,讓學生動腦去思考所讀的內容情節,對學生較具挑戰性,也較有成就感。
具體而言,閱讀教學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閱讀前、(2)閱讀中、(3)閱讀後的引導,茲將這三階段老師可以使用的教學活動分述如下:
閱讀前:通常閱讀教學前老師最常做的是教生字及文法,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以下幾個步驟可以引發學生思考閱讀內容:
(1)請學生預測內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由標題、插圖或重要字詞預測這篇文章或故事的主題是什麼。
(2)請學生將插圖排序:只給學生插圖,請學生將插圖依故事情節發展排序,學生在排序時會對故事脈絡先行推敲出一個架構,接著讀文章時便能隨時比對文章的鋪陳與自己原先預測的發展是否相同。
(3)請學生分享對故事主題之既有經驗:例如文章標題為Another World,學生可以發表自己是否曾經去過一個不凡的地方,而感覺像到了另一個世界。
閱讀中:閱讀教學進行過程中,老師們習慣用的常常是翻譯、分析句子結構,但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嘗試以下的活動:
(1)請學生快速瀏覽文章,找出大意,或找出某一細節。
(2)請學生說出目前所讀段落/章節之大意。
(3) 讓學生繼續預測下面的段落或章節會是什麼,人物角色會做什麼或發生什麼事。
(4)以二人一組方式朗讀及聆聽他人朗讀文章。
閱讀後:傳統教學在閱讀後老師會讓學生背生字,或填寫以文法練習為主之學習 單。以下幾個活動要求學生整合閱讀內容,發揮想像力及應用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值得教師嘗試。
(1)請學生改寫故事:可以依學生程度,要求學生只改寫結局、或改寫故事的大致內容,甚至請學生仿原文架構重新改寫整個故事內容。
(2)請學生將故事改成四格漫畫呈現,如此學生需思考如何以四個畫面呈現故事精華,而不必太擔心語言能力不足,無法改寫整篇文章;若所閱讀文章為敘事性文體,則可以讓學生將文章以事件發展順序列出圖表以呈現內容。
(3)請學生以讀者劇場方式呈現故事,可以用角色扮演方式朗讀文中對話,或編寫劇本,以融入感情方式朗讀。
以上的閱讀教學法是從啟動背景知識開始,由圖片、文章、篇名開始,預測文章內容,然後閱讀文章,並且不斷的思考所讀的內容及其是否符合個人的生活經驗,而文字及語法則只有在閱讀發生困難時才提出來討論、或分析。這種閱讀教學法將讀者放在閱讀活動的中心,不斷思考閱讀內容,有別於常用的教學法,將語言視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時時分析文字結構。將讀者放在閱讀中心的教學方式,較能引導讀者深入探討及理解所讀的內容,也較能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及動機。
閱讀的兩大要素是文本與讀者,要啟發學生英文閱讀的興趣,除了要慎選文本(亦即閱讀題材),確定語言結構不會對學生造成太大困擾之外,文章內容也有趣,接下來引導閱讀的方式要自然,要以內容的探討為主,語言結構的分析為輔,如此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應該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