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現況及展望
2008/11/5 分類:教學議題 作者:現任聖約翰科技大學應英系專任助理教授 :葉惠珍 點閱次數:2929
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現況及展望
筆者撰寫此篇文章時,適逢大學聯考放榜,今年97.1% 的高錄取率,再度打破去年的紀錄,而校系最低錄取分數,則是再創新低,僅需7.69 分即可進入大學就讀,以往所謂的「大學窄門」已不復見。根據報載,部分大學畢業的職場新鮮人,為了能在職場上順利「卡位」,不惜以「無酬」或「降薪」的方式,作為進入公司的求職條件,業界求才若渴,新鮮人求職卻是難上加難,不可諱言,台灣目前的高等教育問題,已延伸成社會問題。接受高等教育的原意,無非是希望能培養出更優異的競爭力,讓下一代未來的路能更加寬廣。試問今日的教育,是否真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否真的能帶領我們的下一代,隨時準備好面對人生及職場的競爭呢?本文將以此為主軸,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產官學合作現況,以及未來的發展重心及展望,與各位先進分享淺見。
目前台灣各大學的產官學合作現況,是積極爭取國內外的合作機會,也開始與坊間業界合作,對於專業證照的重要性,各校也愈見重視,亦開發各種漸進訓練課程,期使學生在大學四年中,不但學習到各種專業的基本理論及訓練,也在過程中隨時準備考取各種語文證照(請參閱師德會訊第48期)。畢業後,便可隨時以專業證照順利進入職場。以下為筆者所見之大學院校產官學合作現況:
一、目前台灣大學院校的產學合作,仍較限於單向與語文或教育相關產業為主。舉例來說,大部分英語文科系的大學畢業生,仍以教授兒童美語或初級成人美語課程,或是從事秘書或行政助理等職,於是大學的英語文系所,對於學生畢業後的生涯規劃,多半較著重於英語文補習相關產業。至於與其他產業之間,則似乎關聯性較低,易造成學生就業競爭力薄弱。
二、語文程度差距過大,造成國內外校際合作不易。茲因目前大學生的英文程度普遍較低,很多學校系所即便想開發與國外大學的合作計畫,皆因雙方學生的語文程度差距太大而作罷,校方為學生拓展學習視野的美意,因此而無法付諸實行。筆者曾於中國文化大學擔任國際學術合作組長一職,當時學校正在進行與韓國及美國的大學雙學位課程開發研商,不難發現語文程度的低落(特別是英文)的確造成校方課程開發上的極大困擾,因此,筆者認為儘早為大學生培養足夠的英語文能力,是絕對必須且迫在眉睫的事。
三、大學課程是否切合學生學習期望及學校學術定位,是許多教育者所關心的議題。
上述流程簡圖,解釋一般大學學程規劃與大學市場及學術定位如何串聯運作。一個優良的大學學程,不但清楚自己的學生定位,學生學習成果期望,向上可以延伸學校辦校的特色,以突顯學校的學術及市場定位。目前的現況是大學林立,為了招足學生名額,滿足評鑑要求,使得大學教育品質每況愈下。唯有透過大學學程的重整與規劃,方能奠定教學品質的穩固基礎,最終達到適才教導的目標。
根據以上所提出的三項現況,筆者對未來的高等教育產官學合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立與國內外學校的實習服務或志工制度
越來越多的大學語文系所與國內外各級學校、機構及志工團體建立了固定的合作模式,以期創造雙贏的局面。如校際之間的合作,以文藻外語學院為例,文藻與南台灣數間中小學皆長期合作,定期選派學生在學期中或假期中,到校輔導及協助英語教學活動。建立固定的合作模式,不但能增加學生的實務經驗,對校際交流亦有實質的幫助。
二、延伸社會服務層面
大學生普遍對現今社會較為冷漠,而志工及慈善團體(家扶中心、慈善基金會等),所面對的通常是需要幫助或較為弱勢的族群,如果學校在經營產官學合作可以大力推動社會服務,提供學生機會,以專業協助弱勢族群,對於學生的專業及人格塑造,必定有相當大的助益;而透過幫助別人的善行,也能喚起大學生對社會的關心。
三、跨領域的產學合作
目前大部分的產官學合作案,多限於相關產業,因應全球化的變遷,跨領域、多重專業的人才,相較之下勢必較為吃香。大學的產官學合作,應可嘗試往此方向大膽嘗試,尤其是英語文系所,若能與法律、商業、電子、銀行等相關產業結合,不但可以為學生培養出跨領域的才能,也可達到更有效的人力資源利用。
四、與英語系國家大學開發雙聯學制或網路視訊課程
若能在國外大學修習課程,對台灣的大學生必定有正面的文化衝擊,透過不同的思考方式,可以成功引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及接受。然而如前段所述,語文能力的差異,還是目前大學教師及教育單位所擔心的,但筆者仍樂見我國的高等教育能與世界接軌,進而提升我國長期的競爭力,加強語文能力為高等教育勢在必行的目標,不但能促進與其他文化的深度交流,更能創造學生未來的競爭力。
台灣師範大學張雪梅教授,曾發表她對大學教育的想法:四年的時間,學校能夠引導學生兼顧專業與生活智能,使學生深度廣度兼具,如此才能稱為大學,而不是補習班或職業訓練所。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在「二十一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的理念」一文中,更揭示幾個面對大學教育挑戰的重要方向: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創新能力的培養、學術追求卓越、通識教育、及跨領域跨文化的整合。筆者認為身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確需要對上述的大方向努力思考,並盡力達成,如此我們的大學教育才有可能提升,進而培養我們台灣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窘況實在令人不堪,但如果我們檢視問題,並找出解決方式,持之以恆,相信我們的「大學教育品質」終將回歸正常面,進而逐漸提升。
「產學合作」對學校及老師而言,是一個相當值得耕耘的方向,但要獲得理想的成效,甚至成為辦學特色,的確需要很多人力及時間長期經營。對於大學教育,學生、家長及學校更應有不一樣的思維,以目前160餘所的大學林立現況,大學教育的價值應該被重新定位。近年來許多學校也努力轉型,跳脫以往「象牙塔」式傳統思維,產學合作的對象也擴及公私立機構、非營利事業單位,甚或是國外學校或組織,對此筆者感到樂觀。學生從產學合作的經驗中,不但能學習更多「課本沒教的事」,也能提早接觸職場就業訊息及趨勢變動,讓年輕學子獲益良多。而回歸大學本身,能與多元化的機構組織,藉由合作關係來活化教學,更是發揮了「產學合作」的真正價值。希望未來在產學合作的領域中,與各位先進共同為高等教育的發展盡一份心力。